对联大全
当前位置:好文诗网_古诗文大全鉴赏>在线对联大全>对联故事

悬联征联之我对

  对联,作为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文化支流,自古就趣闻不断,奇妙横生。文人骚客们欢聚一堂时,总免不了打打嘴巴官司,你出句,我对句,出句者摇头晃脑,对句者抓耳挠腮。也有出口成章,即兴应对的,如对得工整得体,还能赢得一阵喝彩声,说不定还能挣个“才子”的美名呢。而有些难度太大无人能对的,便成了绝对、悬对,令后来文人们尽情玩味。但大部分人都绞尽脑汁、挠破头皮而不得其果,只有知难而退,扼腕弃之,以至于那些难度特别大的更是成了绝对中的绝对。我平时亦喜爱摆弄文字,也试着对了几个,为了与文友们磋商磋商,不得不含羞将拙作拿出来供老师们品评品评,因为,丑媳妇迟早要见公婆的嘛。

  话说湖南省郴州市的凌剑君老师曾出过二比上联。第一比上联:

  资兴人说知心话;

  联句里的“资兴”是湖南省郴州市的一个县级市,又“资兴”与“知心”谐音,为应对难点。故凌老师在海峡两岸5家报刊广征下联,虽应对者较多,但都不甚理想,成为悬对。

  我观此联后,寻思着难对之处是地名。但我坚信“天下无语不成对”这句话,便先把有牵连的地名在大脑里过了一遍,猛然,“司寨”在大脑中定了格。“司寨”是河南省辉县市的一个村,经过一番推敲,下联雏成:

  司寨民谈实在言.

  诸位方家,以为然否? 如有高见 ,诚请赐教。

  凌剑君先生还有一比上联:

  五岳花繁,呼朋唤友踏春去;

  此联说的是在气候宜人的“五一”黄金周期间,三山五岳,长城内外,到处鲜花盛开,游人如织。何不也约上几个好友或携父母妻儿郊外踏春去呢?出句根据“五一”长假的特点立意,并在上联首字用了“五”字。要求应对时按鹤顶格方式用“一”字起头,联意与上联相呼应。我的应对下联是:

  一江水暖,斩雾拨云破浪来。

  我“一江水暖”对他“五岳花繁”,“斩雾拨云”对“呼朋唤友”,“破浪来”对“踏春去”。起头用了“一”字,符合鹤顶格要求。如还有不工之处,请各位方家指正。

  安徽怀宁的曹作伦先生有一比下联,欲征上联。他的下联是 :

  雪染梅花万瓣香。

  要求亦用拟人化的手法,对出具有怡情雅致和诗情画意的上联,我看此联并不难对,且用四君子之一的竹子立意,我的应对上联是:

  霜压竹叶千枝冷;

  以“霜”对“雪” ;以“压”对“染” ;以“竹叶”对“梅花” ;以“千枝”对“万瓣” ;以“冷”对“香” ,它的整体是:

  霜压竹叶千枝冷;

  雪染梅花万瓣香。

  我的应对上联是否符合要求,请各位老师品评指正。

  还有湖南省湘潭市的刘运河先生的一比上联求征下联,他的上联是:

  窗梅横月枝枝俏

  这比上联与上一联有异曲同工之妙。既然意义相近,我仍用竹子对之:

  园竹穿云节节高。

  我用“园竹”对他“窗梅”,用“穿云”对“横月”,用“节节高”对“枝枝俏”此对无论从意境上,还是格律上,我认为还是比较工整的,各位方家是否有此同感?

  《对联》半月刊里有一比下联:

  灰飞烟灭,悠悠香火寄哀思。

  这比下联说的是,在每年的清明节,按照中国传统,人们会以不同方式来祭奠故人,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之情,同时也更加激励自己继承先辈的遗志,更加努力地完成先辈未竟的事业。出句状写人们清明祭奠的情景,联意大概为:烧去很多纸钱,灰飞烟灭中,借悠悠香火,与故人进行心灵的对话,回顾故人生前的音容笑貌,寄托对故人的哀思。我根据联意,对出了上联:

  斗转星移,岁岁清明怀故祖;

  它的整体是:

  斗转星移,岁岁清明怀故祖;

  灰飞烟灭,悠悠香火寄哀思。

  此对如有不妥之处,万请众方家指正,来人来函,一律欢迎。

  《对联》半月刊还有一比上联,是以台独势力为背景,警告台湾陈水扁之流,不要不顾两岸人民的安定生活,破坏祖国统一大业,意欲分裂祖国而铤而走险。出句上联是:

  冷眼鲲洋,岂任岛云蒸大海;

  天下大事,分久必合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,全世界人民都向往和平。谁要是违背人民意愿,与历史车轮背道而弛,必将成为人民公敌,历史罪人,将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遗臭万年。句中“鲲洋”二字乃台海别称。我观其联,会其意,亦对得一下联,

  横眉宇宙,焉容烛雾罩青天。

  此联亦警告那些台独分子,要认清形势, 不要铤而走险,以免引火烧身,须知:玩火者必自焚!

  打住,话题有些严峻,恐怕有些同志要说我涉及政治了,不过,自古文学就是为政治服务的,学得锦绣文,卖与帝王家嘛。姑且抛开政治不说, 任何一个有气节、有民族大义的炎黄子孙,都是不能容忍台湾独立的。

  好了,赶紧把话题再绕回来。总之,对对联,是一个很有趣的益智活动,它既能开动脑筋,又能增加知识,几个文友聚在一起,谈谈文章,论论诗词,喝喝小酒儿,对对对联,说说笑话,斗斗嘴皮,其乐无比,妙不可言也。读者朋友,你说呢?

 

其他经典对联

热门经典对联


©古诗文网